志的本质:心与士的辩证关系
一、什么是志?
我们常说什么是志?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远大的志向,而有些人却没有?为此,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“志”这个词的来源。从字形上看,“志”字的上面是“士”字,下面是“心”字,可以推测“志”的本质含义应该是“以心为士”。可见,“志”所代表的意义,既包含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,又包含了追求精神高尚的基础。
换言之,“志”是一种具有思想性、精神性、道德性的个人追求,是一个人不懈追求意识与实践的结晶,是一种反映社会、时代、个人需求的现象。这是我们常说的“有志者,事竟成”所指的背后含义。
二、 心、士与志的关系
有一种观点认为,“志”所含的“心”与“士”两部分在表达人生价值观念时站在不同的立场。一方面, “心”代表个人情感、内心境界,突出了人类特有的心灵世界与精神追求;另一方面,“士”则代表着外部价值准则,包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,并以此为基础反映人的行为表现和精神境界。
当然,在实践中,“心”与“士”这两部分并没有孤立存在。心理学家经常讲到,人在面临外部环境的影响时,比如交往、表达意见、做决策等,既有从心理反应中产生的信念和价值,又受到来自其他人的检验和反馈。而“士”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,不仅可以提供行为准则,还能影响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个人的目标追求。
三、 为何不是心而是士?
我们应当正视“士”的特殊地位。在我们群体文化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,“士”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精神境界的重要纽带,是人们定义自我与世界的主体身份的标志。
同时,“志”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,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反应和调整,是以“士”的标准为导向的个人行动。所以,能不能培养出一代“有志之士”,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社会、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支持和推动。
此外,“士”的东西也是在实践中,从生育和教养子女到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等,人们的行为所依附的基本框架就是“士”。由此看来,“志”的力量的本质在于对精神追求的认可与反映,而这种价值准则中必然包含着一定深度的道德规范和服务宗旨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拥有“志”,实现自我价值,贡献社会,让我们在追求自我的同时,更多地关注他人的价值和福祉。
综上,无论是“心”还是“士”,都具有不可替代的、不可分割的作用。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,形成有力量眼光和决策的系统,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“志”的真正含义。